南大鼓楼校区南门的交通道闸,师生需刷卡进入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自1952年启用以来,或将面临一个巨大改变——近日起,教学区的多个出入口均安装了交通道闸(俗称“门禁”)。这也意味着,今后,包括该校师生在内,任何人要想进入该校园,必须要“刷卡”才行。
为了“校园安全”而安装“门禁”,南大此举在公立高校中虽非首例,但仍在校内外引发广泛争议。
外界担心,作为著名高校,南大推行“门禁”的做法,似乎真的把高校校园自我封闭为与外界隔膜的“象牙塔”,此举在精神层面也与国立大学被外界赋予的原本更应倡导的开放包容文化相背离。
刷卡方可进入校园
南京大学主要有两个校区,一个是位于南京传统主城区的鼓楼校区,一个是位于远郊新兴的仙林校区。
澎湃新闻了解到,目前安装“门禁”的是鼓楼校区。
南大鼓楼校区又分为生活区与教学区,一条并不宽阔的汉口路将其隔为南北两园。此次启用行人“门禁”的是北园,即教学区。
北园共分有汉口路门、天津路门等5个校门,其中隔离南园北园的汉口路大门是平日人流量最大的校门——师生需要经由此门进出教学区。
10月8日,在南大鼓楼校区北园(教学区)的两处校门,记者均看到了一则通告:行人门禁系统将实行分时段管理,师生员工校园卡信息均已录入行人门禁系统。系统将于9月27日起试运行。
记者看到,汉口路大门虽已经安装了交通道闸,但目前并未使用。该校保安介绍说,天津路门已经开始启用门禁系统,师生员工需刷卡进入,校外人士在说明来意后登记姓名、身份证号及手机号便可进入。
多位保安还介绍说,行人门禁并非是全天候的,早上6点到8点、晚上6点半到8点半,就无需刷卡,也能自由进出校园。
专家:有弹有赞
在此次南大试行“门禁”并引发争议之前,国内一些高校之前也有过类似的做法。而它们给出的管制理由也颇为类似,比如,过多的游客会带来教学秩序的影响和安全隐患等。
对此,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对澎湃新闻表示,“公办大学不是公立公园,学校实施限行管理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具体制度可以更加灵活和人性化。大家最关心的是,分时段管理后,游客和访客怎样进出校园?”
他以北大施行的登记制度为例——学生持卡出入,校外人士登记出入。“校方可以尽早说明,对于访客和游客等校外人士,门禁只是多一道身份确认程序。”
张志安表示,大学的开放和封闭是有一定弹性空间的,不是绝对的开门关门,适当限流有其合理性,“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个度”。
不过,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教授认为,大学校园设置行人“门禁”,可能会引起公众对学校的反感与不满,他们会觉得该大学不友好、不开放,缺乏气度和人性化管理。
她说,学校考虑校园安全与教学秩序的需求,可以理解,但实施“门禁”确需慎重,应当策划多种方案,综合考虑、择优选用,尽量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此外,她认为,“大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只是一个学校的资产,也是学术、文化等各方面的象征,是全民共享的文化资产”。
“如果有人纯粹从消极角度来说,实施门禁可能确实会引起‘不够有气度,不够开放自由’的批评,但换个角度,从治安角度来说,出现安全问题谁来负责呢?比如你丢了实验设备,谁来赔呢?”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对澎湃新闻表示。
胡小武认为,在大学校园社会化、公共空间化的时代,并非不需要进行校园管理。中国的国情较为复杂,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治安事件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校园实施门禁管理,事实上有助于公共利益最大化和个人安全的有效保障。